
引文: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对发热的基本概念,发热的测量方法,以及发热对机体的影响等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本文将带领大家进一步了解发热的常见病因以及基本的护理方法。
一.发热的病因
发热本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是机体与感染进行对抗的一种表现。在我国三级医院儿科门诊中,感染性疾病是导致患儿发热的主要原因[1]。
二.发热的治疗目的
患儿发热时,可能出现睡眠不安、长时间哭泣、烦躁、活动减少、胃口差等不适表现[2]。退热的目的不仅仅是降低患儿体温,最主要的目的是改善发热带来的不适症状,改善患儿的舒适度。
三.发热的护理方法
孩子发热时如果照常玩耍和进食,行为举止也正常,口温没有超过38.5℃,可以不用急着去医院,注意观察体温和孩子的活动情况。也可辅助采取一些物理降温的方法,包括:
- 以温水擦拭孩子的手心、足心、腋下、腹股沟等处,这种做法需以确保孩子舒适为目的,时间不宜过长。如果因为温水擦拭导致孩子出现颤抖或不适,则应立即停止。
- 适当调低室内温度,让孩子穿着轻薄的衣物以保持凉爽,有利于体表散热。
- 务必让孩子多喝水或其他流质。
当口温超过38.5℃(或腋温超过38.2℃),或者孩子已经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等症状,则推荐及时使用儿童专用的口服退热剂进行降温治疗,以缓解高热带来的不适。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儿科发热指南推荐两种可以用于儿童退热的成份: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两种成份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通常都是30-60分钟起效。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龄以上的儿童[3],家长需依据患儿的实际月龄和体重,根据说明书上的推荐剂量给患儿服用,两次用药间隔6-8小时。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2个月龄以上的儿童[3],依照说明书的推荐剂量,两次用药间隔4-6小时。3个月龄以下的婴幼儿发热,以及自行服用退热剂3天发热症状仍未得到缓解的患儿,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一些传统观念认为,发烧要“捂”出汗才能降温。事实上,发烧不能“捂”,越“捂”体温越高,反而适得其反。另外睡着的孩子说明感觉比较舒服,不建议叫醒熟睡的孩子喂食退烧药。
四.小结
- 发热本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一般情况下,感染性疾病是导致患儿发热的主要原因。
- 发热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发热带来的不适症状,改善患儿的舒适度。
- 孩子发热时如无明显的不适症状,可以先采用科学的物理降温方法,并密切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和体温变化,切记不要“捂”。如孩子口温超过38.5℃,或者已经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等症状,建议及时采用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进行退热。3个月龄以下的婴幼儿发热,以及自行服用退热剂3天发热症状仍未得到缓解的患儿,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徐保平, 申昆玲, 江载芳, 姚德秀. 中华儿科杂志2000, 38(9):549-552
[2] NICE clinical guideline. Feverish illness in children: assessment and initial management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 5 years. 2013. May
[3] 罗双红,舒敏,温杨,丁俊杰等. (2016年).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81-96.